近日重庆泥鳅苗培育技术获重大突破,提升了孵化率与成活率,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。过去培育受自然环境限制,孵化率低。当地养殖能手与专家组成攻关小组,经两年试验,摸索出精准环境调控方案,安装智能温控系统稳定水温,用生物净化技术处理水质,使孵化率从 55% 提至 75%。幼苗培育阶段,研发专用开口饵料,科学配比且含益生菌,动态调整养殖密度,使成活率从 60% 提至 80%。优质泥鳅苗成 “香饽饽”,周边区县及川黔等地养殖户纷纷订购考察,今年上半年外调量同比增 35%,预计全年增收超千万元,为产业规模化、专业化转型奠定基础
近日,重庆泥鳅苗培育领域传来喜讯,本地养殖户在相关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,大幅提升了泥鳅苗的孵化率与成活率,为重庆泥鳅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此次技术突破并非偶然。过去,重庆泥鳅苗培育常受限于自然环境,孵化阶段水温不稳定、水质易受污染,导致孵化率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当地养殖能手联合水产专家组成技术攻关小组,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,终于摸索出一套精准的环境调控方案。在孵化池内安装智能温控系统,将水温稳定控制在 25-28℃这一泥鳅胚胎发育的最佳区间,同时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处理水质,通过投放有益菌分解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,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 30-40 厘米。这些措施实施后,泥鳅苗的孵化率从原来的 55% 提高到 75%,足足提升了 20 个百分点。
在幼苗培育阶段,团队同样下足了功夫。以往泥鳅苗开口饵料单一,多依赖人工投喂的豆浆,不仅营养不均衡,还容易污染水质。技术人员经过多次配比试验,研发出由鱼粉、豆粕、酵母粉等原料科学调配的专用开口饵料,其中粗蛋白含量达到 45% 以上,且添加了促进幼苗肠道发育的益生菌。同时,根据泥鳅苗不同生长阶段的体型变化,动态调整养殖密度:刚孵化的幼苗每平方米投放 5000 尾,长至 1 厘米时减至 3000 尾,长到 2 厘米时再降至 1500 尾。科学的饵料搭配与密度控制双管齐下,让泥鳅苗的成活率从原本的 60% 大幅提升至 80%。
如今,优质的重庆泥鳅苗已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 “香饽饽”。周边区县的养殖户纷纷前来订购,四川泸州、贵州遵义等地的养殖场也专程赶来考察引种。据初步统计,仅今年上半年,重庆泥鳅苗的外调量就同比增长了 35%,预计全年将带动本地泥鳅养殖产业增收超千万元。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重庆泥鳅苗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,更为产业向规模化、专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