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技术创新破瓶颈 重庆泥鳅养殖攻克育苗与病害难题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29 | 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近日,依托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撑,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在人工育苗、病害防治两大核心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解决了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 “苗种成活率低、病害发生率高” 痛点,推动 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从 “靠天吃饭” 向 “科技养殖” 转型,亩均产量提升 30%,养殖成本降低 20%。
此前,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面临两大技术瓶颈:一是人工育苗难度大,自然繁殖的泥鳅苗种成活率仅 40% 左右,且苗种规格不一,导致养殖周期长(需 10-12 个月);二是病害高发,夏季高温(重庆夏季水温常超 30℃)易引发泥鳅烂鳃病、赤皮病,发病率高达 25%,严重时会导致全军覆没。为破解这些难题,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,开展专项技术攻关:
在人工育苗技术方面,研发 “恒温诱导 + 精准投喂” 育苗法:通过调控育苗池水温(稳定在 22-25℃),配合注射促性腺激素,诱导泥鳅亲本集中产卵,产卵率从 60% 提升至 90%;对孵化后的幼苗,采用 “轮虫 + 枝角类 + 人工配合饲料” 渐进式投喂,搭配益生菌调水,幼苗成活率从 40% 提升至 85%,且苗种规格整齐(30 日龄幼苗体长可达 3 厘米),养殖周期缩短至 8-9 个月。目前,该技术已在全市 12 个 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育苗基地推广,年培育优质苗种 1.2 亿尾,满足全市 80% 的苗种需求。
在病害防治技术方面,构建 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控” 体系:一是水质调控,推广 “EM 菌 + 芽孢杆菌” 复合微生物制剂,定期泼洒调节水质,将水体透明度控制在 30-40 厘米,降低病原菌滋生;二是免疫增强,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、维生素 C 等免疫增强剂,提升泥鳅抗病能力;三是精准治疗,针对烂鳃病、赤皮病,研发中药复方制剂(如五倍子、大黄提取物),替代传统化学药物,治愈率达 90%,且无药物残留。2024 年,采用该防控体系的 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户,病害发生率从 25% 降至 5% 以下,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。
“以前每年夏天都怕泥鳅生病,一旦发病,几万块钱就打水漂了。现在用了新的病害防治技术,水质一直很稳,泥鳅长得好,今年一亩地多赚了 8000 块!” 铜梁区少云镇养殖户李师傅说。截至目前,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技术创新已获得 3 项实用新型专利,相关技术成果被纳入《重庆市特色水产养殖技术规范》,在西南地区推广应用。下一步,重庆将建立 “重庆泥鳅养殖” 技术示范基地,培育技术骨干,推动更多先进技术落地田间池塘,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