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泥鳅苗点亮乡村振兴路 生态养殖让农户亩均增收超万元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重庆多山地、水域资源丰富,历来有 “巴蜀水乡” 之称,而泥鳅因适应性强、营养价值高,成为当地农户发展特色养殖的优选品种。近年来,经过本地农技部门多年培育优化的 “重庆泥鳅苗”,凭借抗病性强、生长速度快、成活率高的优势,在渝东北、渝东南等区县的乡村养殖基地规模化推广,不仅破解了传统泥鳅养殖 “育苗难、成活率低” 的痛点,更带动上千农户通过生态养殖实现稳定增收,成为重庆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新亮点。
“以前养泥鳅,买的外地苗种要么不适应重庆的气候,要么抗病性差,成活率连 50% 都不到,辛苦半年还可能亏本。” 渝北区大盛镇养殖户王师傅的经历,曾是重庆泥鳅养殖农户的普遍困扰。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水域温差大、部分区域水质偏微碱性,外地泥鳅苗难以适应,导致养殖风险高、收益不稳定。而 “重庆泥鳅苗” 经过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多年本土化选育,充分适配重庆水域环境 —— 其耐温差范围可达 5-32℃,在重庆夏季高温、冬季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;对微碱性水质的耐受度提升至 pH 值 8.5,较外地苗种提高 1.2 个单位;同时通过接种益生菌培育,抗病率提升至 92% 以上,苗种成活率稳定在 85% 以上,较传统外地苗种提高 30 个百分点。
在江津区慈云镇的生态泥鳅养殖基地,记者看到,连片的池塘里,“重庆泥鳅苗” 在水中灵活游动,基地工作人员正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水温、溶氧量等指标。“我们采用‘池塘生态 + 稻鳅共生’的混合养殖模式,‘重庆泥鳅苗’不仅生长快,还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,减少农药使用,产出的稻米也是绿色生态米。” 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,“重庆泥鳅苗” 从育苗到成鳅出栏仅需 6-8 个月,较外地苗种缩短 2-3 个月;成鳅平均体重可达 50-80 克,亩产成鳅 1200 公斤以上,较传统养殖增产 40%。按当前市场行情,亩均产值可达 3.5 万元,扣除成本后亩均纯收益超 1.2 万元,是传统粮食种植收益的 5-6 倍。
为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推广应用,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区县农业部门推出多项扶持措施:建立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繁育基地,保障优质苗种供应;组织水产专家开展 “一对一” 技术指导,覆盖育苗、养殖、病虫害防治全流程;开通线上培训平台,制作 “重庆泥鳅苗养殖技术指南” 视频课程,累计培训农户超 2 万人次;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推出 “泥鳅养殖贷”,解决农户资金难题。截至目前,重庆 “重庆泥鳅苗” 养殖面积已达 8 万余亩,覆盖渝北、江津、铜梁、万州等 20 余个区县,带动 1.2 万余农户参与养殖,其中脱贫户占比达 18%,户均年增收 3.5 万元以上。
市农业农村委水产处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成功培育与推广,不仅填补了重庆本土优质泥鳅苗种的产业空白,更构建起 “苗种繁育 - 生态养殖 - 市场销售” 的完整产业链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优化 “重庆泥鳅苗” 品种性能,重点研发抗病性更强、生长周期更短的新品种;同时打造 “重庆生态泥鳅” 区域公共品牌,拓展电商、餐饮等销售渠道,推动重庆泥鳅产业向规模化、品牌化、高附加值方向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产业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