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泥鳅苗撑起农户 "致富伞" 生态养殖带动渝东北区县亩均增收超 1.2 万元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渝东北片区多山地河谷,水域资源分散但生态条件优越,长期以来因缺乏适配性强的养殖品种,特色水产产业发展缓慢。近年来,经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本土化培育的 “重庆泥鳅苗”,凭借耐温差、抗逆性强、生长周期短的优势,在万州、开州、云阳等区县快速推广,不仅破解了外地泥鳅苗 “水土不服” 的养殖痛点,更构建起 “一户一塘、一村一片” 的生态养殖格局,成为渝东北农户增收致富的 “新引擎”。
“以前试过养外地泥鳅苗,一到重庆夏天 38℃的高温,池塘里的苗就大量死亡,成活率连 40% 都不到。” 开州区铁桥镇养殖户李大姐的经历,曾是渝东北泥鳅养殖的普遍困境。重庆渝东北片区夏季水域最高温可达 39℃,冬季最低温仅 2℃,昼夜温差大,且部分山区水域偏微碱性(pH 值 8.0-8.5),外地泥鳅苗难以适应,导致养殖风险居高不下。而 “重庆泥鳅苗” 经过 8 代本土化选育,已形成稳定的适应特性:耐温范围扩展至 4-34℃,夏季高温期存活率仍能保持 88% 以上;对微碱性水质的耐受度提升至 pH 值 8.6,较外地苗种提高 1.3 个单位;同时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强化抗病基因,对烂尾病、赤皮病的抗性率达 95%,苗种成活率稳定在 85% 以上,较传统外地苗种提升 35 个百分点。
在万州区甘宁镇的 “重庆泥鳅苗” 生态养殖示范基地,连片的标准化池塘与山地河谷相连,水质清澈见底。基地技术人员通过手机 APP 实时监测水温、溶氧量等指标,“‘重庆泥鳅苗’不仅适应能力强,生长速度也快,从育苗到成鳅出栏仅需 7 个月,比外地苗种缩短近 3 个月。” 技术人员介绍,基地采用 “池塘 + 流水槽” 的生态养殖模式,“重庆泥鳅苗” 日均增重 0.3 克,成鳅平均体重可达 65 克,亩产成鳅 1300 公斤,较传统养殖增产 45%。按当前市场批发价 30 元 / 公斤计算,亩均产值达 3.9 万元,扣除苗种、饲料、水电等成本后,亩均纯收益超 1.2 万元,是种植玉米、红薯等传统作物收益的 6-7 倍。
为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在渝东北的普及,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区县农业部门推出 “三维扶持体系”:在苗种供应上,建立 3 个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繁育基地,年产能达 2 亿尾,确保农户就近获取优质苗种;在技术服务上,组建 “水产专家服务团”,深入乡镇开展 “手把手” 培训,覆盖育苗、水质调控、病虫害防治全流程,累计培训农户 1.8 万人次;在市场对接上,搭建 “渝东北泥鳅产销平台”,联合商超、电商平台开展 “订单养殖”,解决农户 “卖鳅难” 问题。截至目前,渝东北 “重庆泥鳅苗” 养殖面积已达 3.2 万亩,带动 4800 余农户参与,其中脱贫户占比 22%,户均年增收 3.8 万元。
市农业农村委水产处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推广应用,不仅激活了渝东北闲置水域资源,更探索出 “特色水产 + 乡村振兴” 的新路径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优化 “重庆泥鳅苗” 品种性能,研发耐低温更强的冬季养殖品种;同时推动养殖与文旅融合,打造 “泥鳅垂钓 + 农事体验” 的乡村旅游项目,让 “重庆泥鳅苗” 成为渝东北乡村振兴的 “长效增收产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