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泥鳅苗助力稻鳅共生模式升级 铜梁区实现 "一水双收" 亩均收益翻番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铜梁区是重庆重要的水稻主产区,近年来依托 “稻渔综合种养” 政策,探索 “稻鳅共生” 生态农业模式。而 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本土化培育成功,为这一模式的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—— 其 “不伤稻、食害虫、肥土壤” 的特性,完美适配稻田生态环境,不仅让水稻实现绿色种植,更让泥鳅养殖提质增效,实现 “一水双收、稻鳅共赢”,带动铜梁区稻鳅共生田亩均收益较传统水稻种植翻番。
“稻鳅共生的关键,是泥鳅苗不能损伤水稻根系,还得能适应稻田的浅水环境。” 铜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介绍,早期尝试稻鳅共生时,农户多使用外地泥鳅苗,因苗种活跃性强、喜钻泥,常导致水稻根系松动,影响水稻生长;且外地苗种对稻田浅水环境(水深 10-15 厘米)适应性差,成活率仅 55% 左右,养殖效益不佳。而 “重庆泥鳅苗” 经过针对性选育,形成了适配稻田的独特特性:其钻泥深度控制在 5-8 厘米,仅在稻田表层土壤活动,不会损伤水稻根系;对浅水环境的耐受度提升,在水深 8-20 厘米范围内均能正常摄食生长;同时喜食稻田中的稻飞虱、二化螟幼虫及杂草种子,每亩 “重庆泥鳅苗” 可减少稻田害虫发生率 60%,杂草覆盖率降低 45%,减少农药使用量 70% 以上,为水稻绿色种植提供保障。
在铜梁区少云镇的稻鳅共生示范基地,记者看到,连片的稻田里,水稻长势喜人,拨开稻穗,清澈的水中不时有 “重庆泥鳅苗” 游动。“我们在 4 月中下旬插秧,同时投放规格为 3-5 厘米的‘重庆泥鳅苗’,每亩投放 8000 尾,到 10 月水稻收割时,泥鳅也能同步出栏。” 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水稻方面,因 “重庆泥鳅苗” 减少了农药使用,产出的稻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,每公斤售价较普通稻米高 2 元,亩产水稻 550 公斤,稻米产值达 2200 元;泥鳅方面,“重庆泥鳅苗” 在稻田中生长 6 个月,成鳅平均体重达 55 克,亩产成鳅 440 公斤,按市场价 30 元 / 公斤计算,泥鳅产值达 1.32 万元;两项合计亩均产值 1.54 万元,扣除苗种、水稻种子、饲料等成本后,亩均纯收益达 8000 元,是传统水稻种植(亩均收益 4000 元)的 2 倍。
为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与稻鳅共生模式的深度融合,铜梁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:对采用 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稻鳅共生农户,给予每亩 500 元的苗种补贴;建设 “稻鳅共生技术服务站”,提供 “育苗 - 插秧 - 养殖 - 收割” 全流程指导;打造 “铜梁生态稻鳅” 区域品牌,通过电商平台、线下商超拓展销售渠道,其中 “重庆泥鳅苗” 养殖的泥鳅及绿色稻米,已进入重庆主城 20 余家大型超市,深受消费者青睐。截至目前,铜梁区 “重庆泥鳅苗” 稻鳅共生种植面积已达 1.2 万亩,覆盖少云、安居、侣俸等 8 个镇街,带动 1200 余农户参与,户均年增收 4.5 万元。
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泥鳅苗” 赋能稻鳅共生模式,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,更实现了 “生态效益 + 经济效益” 的双赢。下一步,将在全市水稻主产区推广 “重庆泥鳅苗 + 稻鳅共生” 模式,计划三年内实现种植面积 5 万亩,带动更多农户通过生态农业增收,助力重庆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