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泥鳅苗良种选育获突破 市农科院攻克抗逆性难题 成活率提升至 90%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泥鳅养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苗种品质,而重庆长期面临 “本土苗种退化、外地苗种不适” 的困境。近日,重庆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发布喜讯:经过 6 年技术攻关,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,通过多代选育与生物育种技术结合,成功培育出 “渝鳅 1 号” 优质品种,其抗逆性、生长速度、成活率均实现显著提升,其中苗种成活率稳定在 90% 以上,较传统苗种提高 35 个百分点,为重庆泥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种源基础。
“重庆泥鳅苗的选育,始终围绕‘适配本土环境、提升养殖效益’两大目标。” 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泥鳅育种项目组负责人介绍,早在 2019 年,项目组就启动了 “重庆泥鳅苗本土化选育” 课题,从重庆嘉陵江、乌江流域采集野生泥鳅原种,建立初始育种群体。针对重庆水域 “温差大、部分水质偏碱、病虫害易爆发” 的特点,项目组通过 “定向选育 +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” 技术,重点强化苗种的三大核心性能:一是耐温差性,通过模拟重庆四季水域温度变化(2-39℃),筛选出耐高温、耐低温的优良个体,经 6 代选育后,“重庆泥鳅苗” 耐温范围扩展至 3-35℃,在夏季极端高温(38℃)和冬季低温(5℃)环境下,存活率仍能保持 88% 以上;二是耐碱性,通过逐步提高养殖水体 pH 值(从 7.0 至 8.8),筛选出耐碱个体,最终 “重庆泥鳅苗” 对 pH 值 8.7 的水体仍能正常生长,较原种提高 1.5 个单位;三是抗病性,通过人工感染烂尾病、赤皮病病原体,筛选出抗病个体,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定位抗病基因,最终 “重庆泥鳅苗” 对常见病害的抗性率达 96%,较传统苗种提高 40 个百分点。
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 “重庆泥鳅苗” 繁育实验室,记者看到,科研人员正通过显微镜观察泥鳅苗的生长情况,记录苗种的体长、体重、活动状态等数据。“我们建立了‘苗种品质评估体系’,从生长速度、抗逆性、成活率三个维度对‘重庆泥鳅苗’进行监测。” 项目组科研人员介绍,经实测,“重庆泥鳅苗” 从孵化到规格苗(3 厘米)仅需 25 天,较传统苗种缩短 8 天;从规格苗到成鳅(50 克)仅需 180 天,缩短 30 天;苗种成活率从传统的 55% 提升至 90% 以上,其中在模拟重庆山区水域环境的试验池塘中,成活率达 92%,远超外地苗种的 60%。此外,“重庆泥鳅苗” 的饲料转化率也显著提升,每增重 1 公斤泥鳅仅需 1.8 公斤饲料,较传统苗种降低 0.5 公斤,养殖成本降低 20%。
为加快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成果转化,市农科院与各区县农业部门合作,建立 “科研 + 繁育 + 推广” 三级体系:在重庆主城、江津、万州建立 3 个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繁育基地,年繁育优质苗种 2.5 亿尾,可满足全市 10 万亩养殖面积的需求;组建 “技术推广团队”,深入区县开展技术培训,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农户易懂的 “实操指南”,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、养殖户 3 万人次;建立 “重庆泥鳅苗” 品质追溯体系,为每一批次苗种配备 “品质检测报告”,明确耐温性、耐碱性、抗病性等指标,让农户放心使用。
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选育的突破,不仅填补了重庆本土优质泥鳅苗种的产业空白,更打破了外地苗种垄断市场的局面。下一步,项目组将继续优化 “重庆泥鳅苗” 性能,重点研发 “适合高密度养殖”“适合冬季养殖” 的专用品种;同时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,提升重庆泥鳅产业的种源竞争力,助力重庆打造 “西部泥鳅种源高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