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政策扶持 + 科技赋能 重庆泥鳅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年产能达 2.5 亿尾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近年来,重庆将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作为特色水产重点发展方向,通过 “政策扶持 + 科技赋能” 双轮驱动,推动苗种繁育、养殖示范、技术服务、市场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展,目前已形成以主城为科研核心、江津 / 万州为繁育基地、各区县为养殖示范区的产业集群,“重庆泥鳅苗” 年产能达 2.5 亿尾,养殖面积突破 10 万亩,年产值超 15 亿元,成为重庆农业产业中兼具规模与效益的特色板块。
在政策层面,重庆构建了 “市级统筹 + 区县落实” 的扶持体系。市级层面,市农业农村委将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纳入《重庆市特色水产产业发展规划(2023-2027 年)》,明确到 2027 年实现 “重庆泥鳅苗” 年产能 5 亿尾、养殖面积 20 万亩、年产值 30 亿元的目标;设立 “泥鳅产业专项补贴”,对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繁育基地给予每亩 1000 元的建设补贴,对养殖户给予每亩 500 元的苗种补贴,2023-2024 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超 8000 万元;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推出 “泥鳅产业贷”,贷款额度最高 50 万元,利率下浮 10%-15%,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。区县层面,各养殖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出台配套政策,如江津区建设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园区,提供土地、水电优惠;万州区开展 “泥鳅养殖保险” 试点,保费由财政补贴 70%,降低养殖风险。
科技赋能是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。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作为产业科研核心,建立 “重庆泥鳅苗” 种质资源库,保存优良原种 10 万尾,为苗种选育提供基因保障;研发 “工厂化育苗技术”,通过恒温孵化、循环水养殖,将 “重庆泥鳅苗” 孵化率从 70% 提升至 95%,育苗周期缩短 10 天;开发 “泥鳅养殖物联网系统”,实现水温、溶氧量、投喂量的智能监测与控制,养殖效率提升 30%,人力成本降低 50%。同时,市农科院与重庆大学、西南大学合作,开展 “泥鳅功能性成分提取”“绿色饲料研发” 等前沿研究,其中研发的 “重庆泥鳅苗” 专用绿色饲料,可减少 50% 的抗生素使用,进一步提升成鳅品质。
在产业集群布局上,重庆形成 “三大功能区”:一是科研创新区,以市农科院为核心,负责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选育、技术研发;二是苗种繁育区,在江津、万州、铜梁建立 3 个规模化繁育基地,配备标准化育苗车间、水质调控系统,年繁育 “重庆泥鳅苗” 2.5 亿尾,可满足全市 10 万亩养殖需求;三是养殖示范区,在渝北、开州、云阳等 20 余个区县建设 “重庆泥鳅苗” 养殖示范基地 50 个,推广生态养殖、稻鳅共生等模式,带动农户规模化养殖。此外,重庆还建设 “泥鳅产品流通中心”,配套冷链物流设施,实现 “重庆泥鳅苗” 成鳅及加工产品的快速运输,流通效率提升 40%,损耗率降低至 5% 以下。
产业集群的发展,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,更推动了重庆泥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。目前,“重庆泥鳅苗” 养殖的成鳅及深加工产品已获得 “绿色食品”“地理标志产品” 等认证,“重庆生态泥鳅” 区域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,产品销往全国 20 余个省份,其中在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 35%。据统计,2024 年重庆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带动 1.8 万余农户参与,户均年增收 4.2 万元,其中脱贫户、监测户占比 20%,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。
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表示,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集群的形成,是重庆农业 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” 发展的缩影。下一步,重庆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与科技投入,重点建设 “重庆泥鳅产业研究院”,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良种升级与技术创新;同时加强与四川、贵州等周边省份的合作,推动 “重庆泥鳅苗” 产业跨省发展,打造 “西部泥鳅产业核心区”,为全国特色水产产业发展提供 “重庆经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