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黄鳝苗点亮渝东南乡村振兴路 生态养殖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 1.5 万元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渝东南片区多喀斯特地貌,山地河谷交错,闲置水域资源丰富但气候温差大,长期以来因缺乏适配性强的养殖品种,特色水产产业发展滞后。近年来,经重庆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历时 6 年本土化培育的 “重庆黄鳝苗”,凭借耐低温、抗逆性强、生长周期短的核心优势,在黔江、酉阳、秀山等区县规模化推广,不仅破解了外地黄鳝苗 “水土不服、成活率低” 的养殖痛点,更构建起 “一户一塘、一村一片” 的生态养殖格局,成为渝东南农户稳定增收的 “致富密码”。
“以前试养外地黄鳝苗,一到重庆冬天 5℃以下的低温,池塘里的苗就大量停食、冻伤,成活率连 30% 都不到,忙活一年还亏本。” 黔江区石家镇养殖户张大哥的经历,曾是渝东南黄鳝养殖的普遍困境。渝东南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夏季水域最高温达 37℃,冬季最低温仅 2℃,昼夜温差常超 10℃,且部分山区水域 pH 值偏微碱性(8.0-8.6),外地黄鳝苗难以适应,导致养殖风险居高不下。而 “重庆黄鳝苗” 经过 8 代定向选育,已形成精准适配本地环境的特性:耐温范围扩展至 3-35℃,冬季低温期存活率仍能保持 86% 以上,夏季高温期摄食活跃度无明显下降;对微碱性水质的耐受度提升至 pH 值 8.8,较外地苗种提高 1.5 个单位;同时通过生物免疫技术强化抗病基因,对烂尾病、打印病的抗性率达 96%,苗种成活率稳定在 88% 以上,较传统外地苗种提升 50 余个百分点。
在酉阳县苍岭镇的 “重庆黄鳝苗” 生态养殖示范基地,连片的标准化池塘沿阿蓬江支流分布,水质清澈透亮。基地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温、溶氧量、氨氮含量等指标,“‘重庆黄鳝苗’不仅适应能力强,生长速度也快,从育苗到成鳝出栏仅需 8 个月,比外地苗种缩短近 4 个月。” 技术人员介绍,基地采用 “池塘 + 仿生态洞穴” 养殖模式,在池塘内铺设竹筒、瓦片模拟黄鳝自然栖息环境,“重庆黄鳝苗” 日均增重 0.4 克,成鳝平均体重可达 120 克,亩产成鳝 800 公斤,较传统养殖增产 50%。按当前市场批发价 45 元 / 公斤计算,亩均产值达 3.6 万元,扣除苗种、饲料、水电等成本后,亩均纯收益超 1.5 万元,是种植玉米、土豆等传统作物收益的 8-10 倍。
为推动 “重庆黄鳝苗” 在渝东南的普及,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区县农业部门构建 “三维扶持体系”:在苗种供应上,建立 4 个 “重庆黄鳝苗” 良种繁育基地,年产能达 1.5 亿尾,确保农户就近以平价获取优质苗种;在技术服务上,组建 “水产专家下乡服务队”,深入乡镇开展 “手把手” 培训,覆盖育苗、水质调控、病虫害防治全流程,累计举办培训班 120 余场,培训农户 2.3 万人次;在市场对接上,搭建 “渝东南黄鳝产销对接平台”,联合永辉、重百等商超及抖音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 “订单养殖”,2025 年上半年已帮助农户销售成鳝超 3000 吨,解决 “卖鳝难” 问题。截至目前,渝东南 “重庆黄鳝苗” 养殖面积已达 4.8 万亩,覆盖黔江、酉阳、秀山、彭水等 6 个区县,带动 6200 余农户参与养殖,其中脱贫户占比 25%,户均年增收 4.2 万元。
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水产处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成功培育与推广,不仅激活了渝东南闲置的山地水域资源,更探索出 “特色水产 + 乡村振兴”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下一步,将进一步优化 “重庆黄鳝苗” 品种性能,重点研发耐极端低温、适合冬季养殖的新品种;同时推动养殖与乡村旅游融合,打造 “黄鳝垂钓 + 农事体验 + 特色餐饮” 的农旅项目,让 “重庆黄鳝苗” 成为渝东南乡村振兴的 “长效增收产业”,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协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