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服务热线:
15215229138(微信同号
新闻中心/News Center
(微信同号)
重庆黄鳝苗赋能稻鳝共生模式 铜梁区实现 "一水双收" 亩均收益翻番
来源: | 作者:重庆重厚农业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11 | 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铜梁区作为重庆重要的粮食产区,素有 “巴渝粮仓” 之称。近年来,当地探索 “稻鳝共生” 生态农业模式,依托 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本土化适配优势,实现 “水稻种植 + 黄鳝养殖” 一水双收,既保障了粮食安全,又大幅提升了农田经济效益,成为重庆丘陵地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典范。2025 年,铜梁区 “稻鳝共生” 种植面积已达 1.2 万亩,带动农户亩均收益较单纯种稻翻番,“重庆黄鳝苗” 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的关键支撑。
“稻鳝共生不是简单把黄鳝苗放进稻田,关键得选对苗种。” 铜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工介绍,早期当地农户曾尝试用外地黄鳝苗开展稻鳝养殖,但外地苗种对稻田水位变化、水温波动适应性差,且易因水稻农药残留中毒,成活率不足 40%,导致模式推广受阻。而 “重庆黄鳝苗” 经过针对性培育,完美适配稻田生态环境:一是耐低氧能力强,稻田水体溶氧量降至 2mg/L 时仍能正常摄食,较外地苗种提高 1.5mg/L 耐受度,无需额外增氧设备;二是食性杂,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、杂草及有机碎屑,减少水稻农药使用量 60% 以上,同时降低黄鳝饲料成本;三是生长周期与水稻生育期高度契合,“重庆黄鳝苗” 4 月投放时体长约 10cm,9 月水稻收割时即可长成 120g 以上的成鳝,实现 “稻鳝同期收获”,不影响水稻种植节奏。
在铜梁区少云镇的 “稻鳝共生” 示范基地,记者看到,连片的稻田被田埂分割成标准化养殖单元,田埂内侧铺设防逃膜,稻田中央开挖宽 1 米、深 0.5 米的 “回” 形水沟,供黄鳝避暑、栖息。“‘重庆黄鳝苗’投放密度控制在每亩 1.2 万尾,既能保证黄鳝生长空间,又不会与水稻争夺养分。” 基地负责人介绍,水稻种植选用抗病性强的 “渝香 203” 品种,全程采用绿色种植技术,而 “重庆黄鳝苗” 通过摄食稻飞虱、二化螟等害虫,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,形成 “稻护鳝、鳝助稻” 的生态循环。经实测,采用该模式的稻田,水稻亩产达 550 公斤,与传统种稻产量基本持平,但额外收获成鳝 600 公斤,按市场价 45 元 / 公斤计算,亩均增收 2.7 万元,加上水稻收益,亩均总收益达 3.3 万元,较单纯种稻的 1.5 万元翻番。
为推动 “重庆黄鳝苗 + 稻鳝共生” 模式的普及,铜梁区出台多项扶持政策:对采用该模式的农户给予每亩 800 元的生态农业补贴;建设 “重庆黄鳝苗” 育苗分中心,确保农户就近获取优质苗种,苗种价格较外地苗种低 20%;组织 “稻鳝共生” 技术培训班,邀请市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,编制《重庆黄鳝苗稻鳝共生养殖技术手册》,覆盖苗种投放、水位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,累计培训农户 8000 余人次。同时,铜梁区还打造 “铜梁生态鳝米” 区域公共品牌,将稻鳝共生产出的大米定价为 12 元 / 公斤,较普通大米溢价 50%,通过电商平台、线下商超同步销售,实现 “好产品卖好价”。
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表示,“重庆黄鳝苗” 赋能的稻鳝共生模式,不仅提升了农田经济效益,更推动了农业绿色转型,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,改善了土壤与水域生态环境。下一步,铜梁区计划将 “稻鳝共生” 面积扩大至 2 万亩,同时探索 “稻鳝 + 电商”“稻鳝 + 研学” 等新业态,让 “重庆黄鳝苗” 带动更多农户实现 “种稻养鳝双丰收”,为重庆丘陵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