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鳝养殖长期受限于 “苗种质量差、成活率低” 的行业痛点,尤其是外地苗种在重庆本土化养殖中,因气候、水质不适导致成活率常低于 40%,严重制约产业发展。近日,重庆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发布 “重庆黄鳝苗” 良种选育最新成果,通过 “野生亲本提纯 +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” 技术,成功培育出第三代 “渝鳝 3 号” 优质苗种,将苗种成活率从传统的 50% 提升至 88%,生长速度提高 30%,抗逆性显著增强,为重庆黄鳝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关键技术基础。
“重庆黄鳝苗的选育,始于 2019 年对重庆本土野生黄鳝种群的调查。” 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博士介绍,科研团队历时 1 年,在嘉陵江、乌江、阿蓬江等流域采集野生黄鳝亲本 3000 余尾,通过形态学鉴定、基因测序筛选出 280 尾生长快、抗病性强的优质亲本,建立核心育种群体。针对重庆气候温差大、水质偏微碱性的特点,团队采用 “三阶段定向选育法”:第一阶段在模拟重庆夏季高温(35℃)、冬季低温(5℃)的环境中筛选耐温个体;第二阶段在 pH 值 8.5-8.8 的微碱性水体中培育耐碱种群;第三阶段通过人工感染烂尾病病菌,筛选抗病个体。经过 8 代选育,最终形成遗传性状稳定的 “重庆黄鳝苗” 核心种群,各项性能指标大幅优于外地苗种。
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育种实验室,记者看到,科研人员正通过显微镜观察 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胚胎发育情况,旁边的水质监测仪实时显示水温、pH 值、溶氧量等参数。“‘重庆黄鳝苗’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。” 李博士介绍,一是抗逆性强,在水温 3-35℃、pH 值 6.5-8.8 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,较外地苗种的适应范围扩大 20%;二是生长速度快,在相同养殖条件下,“重庆黄鳝苗” 日均增重 0.42 克,较外地苗种的 0.32 克提高 31.25%,从育苗到成鳝出栏仅需 8 个月,缩短 2-3 个月;三是抗病性突出,通过对 3000 尾苗种的抗病性测试,“重庆黄鳝苗” 对烂尾病、打印病、赤皮病的综合抗性率达 96.3%,较外地苗种的 65% 提升 31.3 个百分点,大幅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量。
为加快 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技术转化,市农科院建立 “科研 + 示范基地 + 农户” 的推广模式:在渝北、江津、铜梁等地建设 6 个良种繁育示范基地,年培育 “重庆黄鳝苗” 2 亿尾,满足全市 80% 以上的养殖需求;开通 “黄鳝育种技术热线”,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咨询,累计解答养殖难题 1.2 万余个;编制《重庆黄鳝苗良种繁育技术规范》,推动苗种生产标准化,确保每一批 “重庆黄鳝苗” 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,苗种体长、体重、活力等指标达标率 100%。据统计,2025 年上半年,重庆采用 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养殖农户,平均养殖成活率达 88%,较使用外地苗种的农户提高 48 个百分点,亩均减少损失 1.2 万元。
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良种选育突破,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本土化黄鳝苗种的技术空白,更推动重庆黄鳝养殖从 “依赖外地苗” 向 “自主供种” 转型。下一步,科研团队将继续攻关 “重庆黄鳝苗” 的规模化繁育技术,降低育苗成本,同时研发适合高密度养殖、工厂化养殖的新品种,助力重庆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鳝产业基地。